找到相关内容369篇,用时3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四谛是什么?

    。三,从其逆缘逼恼,正受苦时,从,名苦苦;从其顺缘,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,名坏;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,即名。八即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和五盛阴。外有寒热饥渴等...rdquo;初转法轮三说四谛,第一说:此是,此是集,此是灭,此是道。此是教示四谛四相。第二说:当知,集当断,灭当证,道当修。此是教劝修行四谛。第三说:者我已知,集者我已断,灭者我已证,道者我已修。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7255879687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2)

    觉知之, 称为世俗谛。  3、: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,它包括苦苦、坏、舍受。我们不把不不乐受(舍受)当作是一种,但依行来看,它也是一种,原因是:“舍 受”是不永恒地,它无常变化,舍受之后,乐受、受业接踵而来,因为它迁流 变化,不能做主,不自在所以,此称为“”。此种行愚痴的凡夫不知不 觉,唯有圣人能觉知,称为圣义谛,五取蕴属之。  ⑵、八:既是生、老、病苦、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347720.html
  • 四圣谛 - 佛法的心要

    一次是〈示转〉,告诉有情众生世间的真相。"此是,逼迫性;此是集,招感性;此是灭,可证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。"第二次是〈劝转〉,奉劝大家要正精进,放弃五欲与苦修;勉励大家保持醒觉与警惕之心,依中道而,...。   所以,在《杂阿含》四七三经说"我以一切无常故、一切诸行变法故,说诸一切有漏诸所受悉皆是。"(Yad cniccam tam dukkham) 世间虽有快乐, 其本质还是的。这说明了为什么...

    颜尊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1449075.html
  • 四圣谛

    ,因为变坏所以。爱别离与求不得属之。 此苦苦与坏是由嗔、贪所引起的,此两种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,称为世俗谛。 3、: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,它包括苦苦、坏、舍受。我们不把不不乐受(舍受)当作是一种,但依行来看,它也是一种,原因是:“舍受”是不永恒地,它无常变化,舍受之后,乐受、受业接踵而来,因为它迁流变化,不能做主,不自在所以,此称为“”。此种行愚痴的凡夫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1976359.html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㈣

    的。这个度有修行的意思,你虽然照见五蕴皆空了,但是还要修行,修行才能度一切厄。你要不修行,单单照见空了,照见空了又有什么用呢?照见空了,就是你知道空了,感觉到是空了,但是这还得要去。所谓理虽顿悟,...而修妙有。 度一切厄,这一切厄不是一个厄,而是所有的厄都包括在内。所有的即三、八、无量诸。 三是苦苦、坏;又叫三受,即受、乐受、不不乐受;也就是受苦、受乐、受不不乐...

    宣化上人讲述

    |心经|非台颂解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2/1909022190.html
  • 净影寺慧远著述考

    从彼顺缘离坏生,名为坏;内心涉求,名之为,厌行生,故名。第二、就体约缘分别。心性是,于此上加以事恼,苦上加苦,故名苦苦。及何等?如前门中,对缘三通名苦苦。有为之法,念念迁流,无常灭坏,迁流不安,名为;无常灭坏,名为坏。三、约三种无常分别。以彼三世分段粗显法细,名为苦苦;彼念无常,迁流灭坏,名为坏;彼性无常,同体四相,因缘虚集,名之为;虚集之,体无常性,行性无安,...

    冯焕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62441228.html
  • 佛教生死观

    难以沟通,难以理解,难以想象,种种差别情景,都是“分段”之意。分段生死具有最基本的三种痛苦:苦苦、、坏,通常称为三。   苦苦,就是直接的、具体的、客观的、痛苦的感受...痛苦。   ,就是间接的、无形的、变化的、不不乐的感受。一切事物无常变化,没有永恒的存在,亦即这种不知不觉使人迁流在三界六道之中,受尽苦楚。时光不待人,渐渐皆远去。看看他人老,不觉轮到己!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5741648.html
  • 开启佛门(1)

    粗到细的四大类:受、想、、识。受是一种对境界的顺逆之心,有三种受,即受、乐受、不不乐受(又称舍受,舍是平等、相等的意思,苦乐相等,没有偏重,故称舍受)。想是在心中建立形象、概念、名称,在这里,想...事情并没有结束,十二缘起不是直线式的,而是一个轮转。过去的无明(惑)和(业)造成的受(),经过现在的爱、取(惑)和有(业),而产生老死(),现在的爱、取(惑)和有(业),同时就是下一生的无明和,...

    阿枫 编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5849876.html
  • 修习止观的发心与动机

    虽然获得了人天善果和暂时的安乐,但仍然未出“”的范畴,由于无明和业的催动,下堕恶道也是必然的。所以在没有根本解脱轮回之前,所有一切都摆脱不了“”的本质。正如宗咯巴大师所说:“虽得人天胜位,然仍未出于,若即于此执为乐性,实为颠倒。”《入行论》中说:“数数来善趣,数受诸安乐,死后堕恶道,长受极大。”《中观四百论》说:“智者畏惧善道和畏惧恶道是没有区别的。”所以,我们必须从这种境域中解脱出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352451.html
  • 红尘苦海漫

    ,使人面临飞来横祸,有如晴空霹雳,痛不欲生。所谓三,一是"苦苦",指遇到各种苦事而倍感痛苦,如受饥渴寒热等逼迫而产生的;二是坏,指因乐极生悲,由富贵而变为贫贱之;三是,""是迁流不息,瞬间变化之意。人事变化,迅于川流,山川依旧,人物全非,往往令人惆怅,由此而引起的痛苦,称为。四是指大一生所经历的生、老、病、死等几个阶段所带来的痛苦。五,是将生、老、病、死合为一,再增怨憎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33554447.html